Mar 27, 2017
Zheng Cuihong
News & Gallery
(中文)
文: 郑翠红
尊敬的周星衢基金,很感动你们一直的坚持,也感激给我机会听取了这么好的一个讲座。不知道怎样表达感谢之情,于是,发了篇自己深夜匆匆而作的小文。别无他求,只希望让你们知道,你们的努力,大到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小到对我这样的普通大众,都意义深远。谢谢。
拙文如下:
一直觉得在新加坡坚持办文学讲座也满需要勇气的,所以很感动周星衢基金的坚持,之前因为出差错过了董启章和董桥,已经很遗憾了,这次绝对不能再错过张晓风。虽然溯源这主题让我心里很犯嘀咕,不知道她会怎样讲。倘若像大学问家做考据那样一板一眼,岂不是无趣之极?然而整个讲座听完,我大为倾倒,迫不及待的把她的演讲一句一句复述给赶来接我的某人听。
张晓风老师的演讲风格和文字风格很不一样,没有锦心绣口字字戳心,而是像邻居阿妈拉家常,语气词很多,非常平实而口语化。不过创造思路却完全一样,娓娓道来的往往是真实简单的小故事,内里蕴含的却是动人心魄的哲理。董桥曾说:张晓风亦秀亦豪,今天一睹风采,深以为然。据说她已然不良于行,却站着完成了近两小时的演说,非常可敬。
整个演讲分两部分来阐述溯源的重要性。文化如果不追溯源头,传承将会分外艰难,今天的我将如何明白昨天的你?
第一部分她举了一些现实的例子,比如“这是公平的”。这句话我们听来平平无奇,但是对于70年代看电影的台湾人意义就不一样。导演李行才华横溢,却因为某种原因一直没有拿过金马奖。终于有一天,最佳导演奖颁给他,他高兴得举起奖杯大叫“这是公平的”。至此,这句话屡屡在场内场外被借用。还有那个新神父不知道老神父暗号的梗,博得满堂哄笑。这笑话我曾经听过,但是却没想到可以借来解说传承的意义,而且用得这样恰如其分。
第二部分主要谈文学作品的溯源。比如鲁迅的《药》里,华大妈看夏奶奶“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会儿”,为什么心里就会想暗暗的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因为夏奶奶是“立”着哭的。还有包公断太后,杀手锏居然是让瞎婆子端坐椅上,自己束冠整袍躬身行大礼,结果瞎婆子并没有被拜倒,而是一动不动稳如泰山,把个包黑子惊得二次撩袍忙跪倒。这出戏,再过若干年,不知道那时的年轻人还能不能懂。还说到,牛津剑桥哈佛耶鲁这些名校起初也是为了解释圣经而生,小意外了一下。
最有意思的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老幺张充和在云南的一张照片和一首诗“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诗中提到宝红茶,作为爱茶之人,张老师当然要去打探一番。起初到处都打听不来,后来经人提点,原来红是错字,茶名应为宝洪茶。只因文化界对名人写错字是很宽容的,错一个,就干脆成了通假字,所以谁也无意特意去纠错。知道了茶名,一切就顺利了,连大小姐借住的小庙都给探了出来,还托了茶客吴德亮千里迢迢从云南带了三两宝洪茶去台湾,供三五知音好友品评。品过之后吴德亮随口说了一句“这堂堂大小姐有意思,去了云南,怎么放着那么好的滇茶不品?”言下之意,”却怎么喝这口味平平的宝洪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老师于是又留下心结,多方探索,终于发现,原来宝洪茶的茶叶酷似大小姐家乡(合肥)西边的产茶胜地六安之茶,这正好应了她诗中“漫思家”的乡愁。终于,整个故事圆满了,我也如释重负。
另外,还有李白的竹疏衣,绕了一圈,转去九真(今越南芽庄附近),最后居然在马六甲偶遇;苏轼的左牵黄,从史记李斯列传开始往后挖,才发现不仅仅是狩猎必带的猎犬,而蕴含的是亲人团圆的天伦之乐;辛弃疾的“杯汝来前”,有趣得紧,却原来圣人孔老夫子也经常这么说。林林总总许多生动的小故事,听得我只恨时间过得太快。张老师说觉得语文很有意思,跟着她听故事,我也这么觉得。我自小觉得演讲和作文难与上青天,对之深以为惧,所以最后弃文从了理,现在看来,那时也许只是没遇上高手帮我把任督二脉打通。否则,如今我赖什么为生就难说了。
感受很多,不能一一而诉,最后,摘一段老师的文字,当年很是打动我。
“客居岁月,暮色归来,看见有人当街亲热,竟也视若无睹,但每看到一对人手牵手提着一把青菜一条鱼从菜市场走出来,一颗心就忍不住恻恻地痛起来,一蔬一饭里的天长地久原来是如此味永难言啊!”
接下来的日子,真要多看点书了,再不能上午想午饭,下午想晚饭的过下去。